查看原文
其他

老子《道德经》下篇 · 德经 || 第七十九章 · 常与善人

点击关注👉 道德经解析 2022-10-07

阅读本文前,请先点击“下方卡片”,再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。完全是免费订阅,请放心关注。

▲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


德经老子既谈“道”,又论“德”。“道”与“德”相合,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。“道”是客观规律,其属性表现为“德”。“德”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,去观察万物的本源。凡是合乎“道”的行为就是“有德”;反之,就是“失德”。高不忘下,贵不忘卑,这是真正的“德”。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、寡、不毂一样,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,从而合乎“德”。所以说,那些最高的荣誉,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;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,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。“玄德”堪称慈母德范,它是最深刻、最本质、最核心的德,是老子给合于“道”的人及行为所打的“无限高分”。作为具体存在的“道”的践行者,即使不能真正与“道”合一,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。所以,玄德是“道”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。

 第七十九章 · 常与善人
和大怨,必有余怨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

【语译】
①左契:收债的凭证,借据的存根。契,契约、借据。
②责:讨债,索取。
③司契:掌管借据的人。司,主管。
④司彻:掌管税收的人。
⑤无亲:没所偏爱。
译文
调和了深仇大怨,必定还留下余怨,这怎能算是妥善的解决办法呢?因此,圣人掌管着借据的存根,却不去向人索取偿还。有德之人如同掌管借据的人一样宽而不取,无德之人如同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求索取。自然的规律对谁都不偏爱,总是伴随着有德之人。

名家注解
河上公:杀人者死,伤人者刑,以相和报。任刑者失人情,必有怨及于良人也。言一人吁嗟,则失天心,安可以和怨为善也?古者圣人执左契,合符信也。但刻契之信,不责人以他事也。无德之君背其契信,司人所失。
王 弼:不明理其契,以致大怨已至,而德以和之,其伤不复,故必有余怨也。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。有德之人念思其契,不念怨生而后责于人也。彻,司人之过也。
朱元璋:君能释天下之大怨,则坐朝堂而布大道,修明政刑,释无辜,刑有罪,赈贫乏,而中税敛,欲使民余而不尽其所有,则冤解而怨平,上帝可亲矣。

经典解读
在这一章中,老子警告执政者不可蓄怨于民,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。因为蓄怨太深,就难以和解;用税赋去榨取百姓,用刑法去钳制百姓,都会惹民怨愤。所以,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,行“无为”之治,以“德”化民,给予而不索取,不扰害百姓。
老子还提出了“执左契而不责于人”的观点,希望那些剥削者积德行善,不要扰害他人,以得到天道的庇护。天道“无亲”,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,并非是对哪一人、哪一物有特殊的照顾。行善的人之所以得到“天”的帮助,是其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懈努力的结果。
老子特别强调,用“德”和解重大的怨仇,肯定会留下残余的怨恨。最好的办法,就是实行清静无为之政,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,给予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。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。否则,肆意盘剥、搜刮,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、限制人民,那就难免与民结怨。
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看,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所受的怨气全部翻出来,结果就会越想越气、越气越想,最后搞得自己怨气冲天、愁云翻滚。结果是不再去做善事,本来他是固守柔弱的,结果心里满是怨恨就变成了刚强,也就可能招致大灾了。
圣人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就尽量化解自己与他人的怨恨,尽量不去责备他人,别人跟他借钱,他也不去要求别人偿还,一切顺其自然。而无德的人,则恰恰相反。这就是“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”。有德与无德、怨与善,就在于一个人怎么想、怎么去做。
圣人总是能够看到事物好坏两个方面。他们用美好、光明的一面来使自己保持愉快、向上的心态,用世界丑恶和黑暗的一面来警醒自己。我们应向圣人学习,多看社会的光明面,多想别人对自己好的一面。对于别人的过错,对自己的伤害,要善于忘记;对于滴水之恩,要以涌泉相报。

处世空明拳: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
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即上天并没有偏袒之心,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。这句话,真是令人心悦诚服。所谓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”,行善之人必会得到上天的恩赐。
中国民间都有祭灶神的风俗。传说,每年过小年这一天,灶神要上天;而除夕这天,灶神从天上回来。灶神上天所要做的,是向天帝报告这户人家的善恶功过。若是积德行善的人家,上天将会令其渐渐地兴隆;若是作恶的人家,上天将会使其渐渐地衰败。
正如《周易》所说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积善的人,将会得到福报。而作恶的人,将会得到灾殃。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遇到难处,别人有难时帮上一把,待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帮忙的。人生的旅途很长,帮人就是帮自己。
一天,一个苏格兰贫农救了一个掉到深水沟里的孩子。次日,一位乘坐豪华马车的绅士便带着厚礼到他家表示感谢:“我是昨天被你救起的孩子的父亲,我今天特地来向你表示感谢。”他回答道:“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孩子,就接受报酬。”
这时候,他年纪尚小的儿子正好从外面回来。绅士说:“这样吧,我资助你的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,希望他将来能成为让你自豪的人。”后来,那个孩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了。
有一年,绅士的儿子,也就是被贫农救起的那个孩子染上了肺炎,是抗菌药物青霉素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。其实,那个绅士就是二战前英国上议院议员老丘吉尔,绅士的儿子就是著名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,贫农的儿子则是发明青霉素的亚历山大·弗莱明爵士。
本杰明·富兰克林曾说,一个人种下什么,就会收获什么。那个苏格兰贫农正是因为帮了别人,才使自己的儿子有了成才的机会;而老丘吉尔也因为帮了别人,才保住了儿子的生命,使之有机会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家之一。
其实,善恶自有前因后果。不懂此理的人,以为作恶不得祸,行善不得福。因此,就善不欲为,恶则时而为之。懂得此理的人,则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、勤力修善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,助人并非图报,但乐于助人者也恰恰在无意中为自己创造着好机缘。
郭母不幸患白血病,急需5万元治疗费。郭家卖房、卖物,东挪西借,仅凑到2万元。正当山穷水尽之时,他们却收到一笔巨额汇款。这雪中送炭的人,是香港一名富商赖先生。
赖先生与郭家非亲非故,为何要寄去巨款帮助他们呢?其中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那一年,赖先生回故乡观光,与太太和两个女儿在公园游湖,不料游艇翻了,一家人全部落水。在这危急关头,正在公园游玩的小郭立即奔过去折来一根大树枝,把正在水中挣扎的赖某夫妇拉上岸,接着又跳入水中将两个小女孩救了上来。
雪中送炭
赖先生一家脱险了,小郭正要离开,感激不尽的赖先生尽数掏出身上的港币、人民币计5000多元,并且摘下手上的宝石戒指酬谢,但小郭坚决分文不收。
赖先生又请求救命恩人留下姓名,小郭却说:“谁都会碰到危难,帮上一把是应该的。”说罢就拉着女朋友走了。后来,赖先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,终于查知救命恩人名叫郭小浪。
后来,赖先生又回故乡投资办厂。当他得知小郭的母亲病危缺钱时,立即悄悄到医院为其交齐了医疗费,然后又给小郭家汇去2万元钱。就这样,乐于助人的小郭在自家发生危难的时候,也及时得到了他人的帮助,解了燃眉之急。
所以说,助人即是助己。你帮助了别人,方便了别人,其效应也许一时还不明显。但你若能常与人方便,常替别人分忧,日积月累,就会成为一笔难得的巨大财富。
帮助别人难免耗费时间和精力,甚至会误了自己的事。不过,长远来看,帮助别人,是得大于失的,这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,未来收获的必定比今天投入的多。总之,帮人是积德之事,最好能帮就帮。帮了别人,在将来的某时某地,你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!

管理般若功:把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
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:让有德的人掌管钱财往来的单据,让无德的人掌管赋税田租的征收。就是说,要把不同的人放到不同的适合他们的位置上来使用。韩愈曾说:“大匠无弃材,寻尺各有施。”即对于工艺高明的匠人来说是没有废弃材料的,长有长的用途,短有短的用途。用人也是如此,只有“知人善任”,才能“人无弃才”。
知人善任,即了解人、把人用好。了解人是用好人的前提,用好人是了解人的目的与归宿。二者相辅相成,体现了用人之道的规律。《列子》中也有“治国之难,在于知贤”之说,可见知人善任,首在“知人”,其次是善任。《史记》中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一段精彩对话。上问曰:“如我能将几何?”信曰:“陛下不过能将十万。”上曰:“于君如何?”信曰:“臣多多而益善耳。”上笑曰:“多多益善,何为为我擒?”信曰:“陛下不能将兵,而善将将,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。”
后来,刘邦总结说:“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;镇国家、抚百姓、给饷馈、不绝粮道,吾不如萧何;连百万之军,战必胜,攻必取,吾不如韩信。三人者,皆人杰也。吾能用之,故吾所以有天下。”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,是因为有张良的谋略、萧何的内助、韩信的善战。
识人是为了用人,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。这就要在用人时做到:合理安排,扬长避短;不拘小节,敢于用人;善用那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;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
刘备文不如诸葛,武不如关、张,可他却能善用权术,令自命不凡的诸葛亮、鲁莽的张飞、自负的关羽俯首称臣,任其驱使。刘备善将将,能使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这是他的过人之处、可贵之处。他三顾茅庐,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。为报刘备知遇之恩,诸葛亮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关羽、张飞、赵云这些千古名将,也都对刘备誓死效忠。关羽受到曹操厚待,却始终未改追随刘备的初衷,最后挂印封金,过五关,斩六将,千里寻主。不过,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诸葛亮的清高、张飞的鲁莽、关羽的刚愎自用,都是其不足的一面。用人之长就要容人之短,因此,刘备对关、张用其刚,而对诸葛亮则用其谋。
大凡能成大事者,其共同点就是慧眼识才、知人善任。他们用人不拘常法,“遇欺诈之人,以诚心感动之;遇暴戾之人,以和气熏蒸之;遇倾邪私曲之人,以名义气节激励之”,这样才能实现“天下无不入我陶熔中”的宏伟用人目标。
知人善任固然重要,知人善免也不能忽视。纵观历朝兴衰,凡坚持知人善免的,都能做到政通人和。管理者只有将善任与善免有机地结合起来,改变传统的只上不下、只进不出的封闭僵化的用人机制,建立一个能上能下、有进有出的开放灵活的用人体系,这样员工才会努力进取,优秀人才脱颖而出,组织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。


    什么是夫妻?整整读了五遍(太透彻了)!

    口德决定运势,聪明人从不说这三种话!(此文无价)

    看不惯一个人,无需翻脸(深度好文)

    喜欢把“谢谢”挂嘴边的,往往就3种人

    有一种格局,叫沉得住气!(深度好文)

    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!你千万不要说出口

    曾国藩:离你最近的三个人,决定了你一生的走向

    人生的最高境界:思危,思退,思变!(深度好文)

    死在嘴上,病在腿上, 看一遍年轻十岁!

道德经解析

▲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
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