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原文
社会

原来,竟然还有人专骗读书人

张3丰 城市的地得 2024-01-16

书店群最近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骗局。有人在里面加好友,承诺从港澳带书,收钱后就没下文了。后来发现这个骗子各处行骗,至少骗了上百人。

了解越深入,发现越有意思,值得写一下

1

我有几个读书群,出现骗局的是其中一个。这个群平常讨论问题最活跃,质量也更高。

骗子加入到这个群,也最幸运,因为他会发现这个群喜欢读书的多。

大概有十来个人被骗。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生气,但是第二反应却是尴尬:骗子在这个群的“销售额”,甚至比书店自己的销售额还要大。

我和店员讨论这个问题。他们说如何避免骗局再次发生,根本的办法是……

我忍不住说:其实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,从销售的角度,为啥我们不去搞懂读者需要什么呢,一个骗子为什么能够“卖出”那么多书?

2

以这个群为例,骗子的套路大概是这样的。

他进群后,会观察大家的聊天,搞清楚群友的价值观和关注议题。然后,开始往群里发一些内容,有些是经典著作的PDF版。前段时间,我想重新读一下托克维尔《论美国的民主》,结果在群里就发现了电子版。

这让他获得了大家的信任,原来是自己人呀。

这时候他就开始加好友,大量添加,肯定有人拒绝,但是大部分都会同意。

他就开始私下发一些书的封面给你。高耀洁的传记,高华的书啦,秦晖的著作啦,甚至还有签名版——这些图片是他事先准备好的,也可能是在其他群看到保存下来的,是他努力的结果。

他的人设是港澳图书代购。这个时候,就开始有人上当了,给他转钱。收到钱后,他当然不会发货了。

过几天你问他什么时候发货,他会说“过两天”,然后就是生病住院了。有时候甚至可以继续骗一些医药费。

3

除了在群里发内容获得大家信任外,这个骗子还非常坦诚。

你给他转账的时候,有时候微信或者支付宝需要你知道他名字里的一个字。

他当然会告诉你,甚至会告诉你他的身份证号码,还有银行账号。当然,这些个人信息未必是真的,因为最新的证据发现,他正在花钱购买实名认证的微信号。

但是也有天津一个书店的老板见过他本人,确认他的个人信息是真的:赵冠一,辽宁阜新人(身份证号……)。这个人在过去半年,各个群行骗,豆瓣上也有人揭发他。

据说他找别人借医药费的时候,甚至把大学毕业证的照片都发给对方了。我认为有很大可能,他透露的个人信息是真实的(至少一部分)。

在熟人社会,借钱不还有很大风险,不但是法律意义上的诉讼,也包括一个人的“社会信用”。一个圈子的、或者亲朋好友们知道你是一个骗子,你会损失巨大——这就是社会性死亡的威慑力。一个人说到底要靠自己的社会信用生活。

但是这个骗子的行为其实表明了一种新的社会现实:如果一个人加几千个微信好友,然后去行骗,这些“好友”其实和他的现实生活没什么交集,受害者的揭发,很难对他构成什么损害。在“微信好友”中损失的“个人信用”,可能本身就是不真实的。

这可能是“社交媒体”时代的一个新困境。这种“社交”究竟意味着什么?哪些人可以得到好处,哪些人作恶不受惩罚?

4

有人很快就发现了他的问题,受害者甚至组建了一个维权群,群员已经有70人。从60人增加到70的时候,一个群友感叹:老赵还在努力。

据我所知,有很多人还不在这个群里,所以我推测受害者应该超过100人。

有人被骗2万,骗几千的也有好几个。因为他除了答应帮人买书,业务也已经扩展到代买演唱会门票、相机,甚至声称自己的母亲得了肺癌借钱看病——当一个人说到这一步的时候,基本上不会被质疑,因为谁会这样“咒”自己的母亲?

受害者很快就报警了,但是警方不太积极。

尽管金额到3000据说就可以立案,但是警方会说:你还能联系到吗?(能,微信两三天回一次)他说了拒绝还钱吗?(没说)

他既没有失联,没有拉黑“债主”,也没有说绝不还钱,甚至态度也不算恶劣——这一般就算纠纷吧。

这可能就是他的“模式”之一。只要骗到的人够多,如果警方真的介入几个案例,退几个人也没问题。再说有很多人催讨几次后嫌麻烦,自己就放弃了呢。

5

一个法律上的悖论:

他承诺的那些书,如果真的按时发货了,警方早就抓捕他了。因为那些书都是……这涉嫌销售违禁图书。

如果他不发货,成一个骗子,反而没事。

6

一个人性上的悖论:

这样的人,似乎完全游离在社会的道德、法律之外,当一人可以把“不要脸”、勤奋、欺诈、礼貌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,在这个社会近乎是无敌的。

道德对他没有约束力,法律暂时也不会制裁他。这个时候,“私刑”就是合理的。比如,用一些办法真正惩罚到他本人。

我把他的个人信息公布到朋友圈,就有一点效果。因为有朋友看到后表示,这个骗子老家的地址很熟(和朋友的姥姥一个小区),可以去看看……他当时马上承诺退款,书店群里几个书友的钱都退了。

有受害者联系到我说:他妈妈的个人信息公布到朋友圈,是不是不妥?他已经表示抗议了。

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妥的,不过还是把这个信息删掉了。在“维权群”,朋友们都很恨他,但是人们仍然守着一些边界:比如,是否应该完全公开他的罪证(还是局限在维权群内),是否应该骚扰和他有关的人……

不管坏人如何成功,好人都只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事——这也是坏人往往能得逞的原因。

7

和几个被骗的群友交流了一下。大家虽然有点生气,但不是很严重,反过来安慰我,不用太在意。

这个人的行为,最大的后果其实是破坏了群里的信任。人们交流读书和想法,好不容易建立一个自由、宽容的网络社区,现在却发现有人在这里行骗——但是如果因为这个骗子,大家不再相互信任,失去的东西就更多了。

这多少有点安慰到我。

坦白说,过去两天我非常生气,因为竟然有人专门欺骗读书人。有一位被骗的朋友是河南律师。我小时候在河南农村长大,好几个长辈所谓的“出门”挣钱,就是去骗人,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,像我这样没什么力气、做不了农活的家伙,将来说不定要去学骗人。

我一度认为,河南人是很难被骗的,尤其是一位河南律师。

但是这位朋友被骗,多少说明周围环境已经变得善良了,或者说明读书群真是一个好地方,大家放下了戒备,开始信任他人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原来,竟然还有人专骗读书人

张3丰 城市的地得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