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原文
其他

迷笛和南阳,非得把自己作死吗?

魏春亮 亮见 2023-10-11



文/魏春亮


我的微信,防失联


关于南阳迷笛音乐节偷盗事件,我看到的最新消息是,已归还身份证79张、电脑3台、手机17部,其余物品正在核实联系。


都2023年了,无法想象还会有这样的规模性偷盗事件,真的让人大跌眼镜,目瞪口呆。


但更让人觉得迷惑的,则是迷笛和南阳各方的回应,他们用蠢到极致的方式,誓要把迷笛和南阳,都拖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


第一蠢招:当地镇政府

极个别行为,号召上交



当地镇政府的回应,真正体现了什么叫做说话的语言艺术。


相比于900多万的南阳人口,几十个人偷盗,当然是极个别行为,这话一点毛病没有。可问题在于,也没有人会认为,900多万南阳人个个是小偷啊。


既然是“极个别行为”,那直接把极个别人抓起来得了,为啥又要号召“村民将捡拾物品上交”呢?极个别就意味着目标明确,只有多到无法辨别,才需要号召吧?


而最让人不适的是,当地镇政府,把村民的偷盗行为定性为“捡拾”。偷盗对应追回,捡拾对应的才是上交,盗窃的叫追回。有网友总结,村民们的逻辑是“这不是俺偷的,这是俺拾嘞”,当地镇政府竟然完全接纳了这套说法,并为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说辞努力辩护。


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,再极个别的行为,落在被偷盗者身上,就是100%的事实。丢失物品再不像网上说的那么多,落在被偷盗者身上,也是100%的损失。


当地政府不去正视这种事实和损失,却试图用所谓“极个别行为”,来为偷盗行为的严重性辩护,这无疑是对被偷盗者感受的无情忽视,也是对民意的公然践踏。


这件事最震撼人心的地方,恰恰是“极个别行为”的反面,是规模性偷盗的猖狂与坦荡。


但无疑,当地镇政府没有勇气直面和承认。



第二蠢招:迷笛官方

脏话开骂,甩锅网友


说实话,事情出来后,网友对迷笛还是比较体谅的,毕竟这已经是他们可控范围之外的事情了。


可迷笛却自己跳出来,发布了一个被人称之为“愚蠢惊天地,嚣张泣鬼神”的通告。



不必说给15万乐迷配4万志愿者是不是吹牛,也不必说把被偷盗说成“遗憾”是不是太轻飘飘,更不必说把大规模偷盗甩锅给不实信息是不是太扯淡。


单是说【有个别组织机构通过网络故意放大抹黑南阳与迷笛,甚至花钱购买热搜煽风点火的行为】,就已经很炸裂了。


而更炸裂的,是最后一段,简直是天雷滚滚,让人无语。


“傻逼言论”、“一小撮盗贼”、“一大群网上喷子”、“鼠辈”,已近气急败坏;


“还大河南以干净!报南阳人民之恩情!”、“蚍蜉撼树而已”,更是语无伦次。


原来,抹黑河南和南阳的,不是规模性偷盗的村民,而是在网上曝光和讨论此事的网友。如果网友不曝光不讨论,那么规模性偷盗就不存在,河南和南阳的形象就不会被抹黑了。


真是开了眼了。


不去谴责偷东西的小偷,却把抹黑河南和南阳的锅甩给网友,还要追究所谓个别组织的法律责任,甚至爆粗口骂被偷盗的乐迷,这难道就是迷笛认为的摇滚精神吗?


你还别说,还真可能。


针对上面这份通告,迷笛工作人员回应称,“这符合迷笛的风格,迷笛就是敢做事、不怕事。


……


好吧,你们高兴就好。



第三蠢招:官方通报

刑拘造谣者,避重就轻



虽然开头就说什么“感同身受、深表歉意”,但你丝毫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。


通报全文,对规模性偷盗一带而过,却对“遗落”、“遗弃”的物品大写特写,而更大的篇幅则留给了对谣言的打击上。


这就给人一种避重就轻的感觉,官方通报,重点不在追究小偷的责任,却要浓墨重彩去说追究谣言的责任,这件事的重点难道是所谓的不实信息,而不是规模性偷盗吗?


官方通报再次提起了那个陈某“好多帐篷谁需要过来拿”的不实信息,要说几十个村民都是因为这句话而偷盗,我是不信的。


不要说我不信,就是那个面对镜头,坦然自若、理直气壮说“根本就没有人,没人才拿的”的大妈,她都不会信。


更关键的是,那79张身份证、3台电脑、17部手机,也都不会信。


造谣者刑事拘留都通报了,那偷盗者怎么处理了,通报里为啥没有只言片语?



总之,从这三个回应来看,在面对规模性偷盗事件时,无论是迷笛还是南阳,都是不敢正视问题,却又急于挽回形象。


他们总是试图将偷盗,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降级为极个别人捡拾,或者干脆回避偷盗的事实,而把重点放在对地域黑、不实信息的攻击和讨伐上,仿佛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曝光和讨论此事的网友。


于是,他们的形象得以挽回,没有人需要被追责。只有极个别造谣者,和虚无缥缈的网友,成了替罪羊。


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形象,这可以理解,但用逃避和推诿来维护已经被抹黑的形象,无疑是南辕北辙。正视问题和挽回形象,本应是一脉相承,而不是彼此抵牾。


地域黑当然不足取,但问题在于,那么多年那么多人,已经努力在消除这种偏见了,但偏偏,现实又给段子奉献了新的素材。


偏见的形成,只需要几个标志性事件,但消除它,却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,效果却不一定显著。


而消除这种偏见的层层累积,回避问题、讨伐谣言、无理谩骂,却从来不是选项。


只有勇于正视问题,承认错误,才能够真正从内部生出改变的可能,才能真正重新把被破坏的形象建立起来,才能把累积的偏见消除。


这很难,但,与偏见斗争的唯一方式就是诚实。


The End—

我的微信,防失联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